“1-1+1=1”是一道数学问题,但是有趣的是,一个人再失去了100元之后即便是意外获得了100元,依然无法让其真正的感受到内心的平衡,甚至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那张丢失的100块钱耿耿于怀。
心理学家认为,人们对失去和得到两者的心理敏感程度是完全不同的,损失所带来的遗憾、惋惜、痛苦是远远超过得到的惊喜与满足,值得一提的是,权威科学研究认为,损失所带来的痛苦要比收获所带来的快乐强出2.5倍。同样,在经济学角度也同样存在着这一现象,被业内称为损失规避。
记得曾经有一位朋友向我抱怨说,淘宝上那些免配送费的店实际上已经把配送费加入到价格之中了,并没有真正不需要配送费的店。于是我不禁问道:一件20元的产品需要20元的运费和一件40元免运费的产品,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?毫无疑问,她选择了后者,的确,即便知道所谓的“免运费”只是一个噱头,但是大多数的消费者依然深受“损失规避”这一心理特征的影响。
“损失规避”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:
- 第一是消费者所常见的“七天无理由退换”,“七天无理由退换”在无形中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构建了一层保障,也大大提高了其购买的意愿,但是事实证明,如果不是产品的质量问题过于严重,很少有人愿意走繁琐的快递流程进行退换的;
- 第二是“以旧换新”服务,目前,大多数的电子产品、家具等营销门店都设置有“以旧换新”服务,比如一款旧手机抵价500元,比一款新手机直接打折500元更容易吸引有购买意向的客户,给人以物尽其用的满足感。
综上所述,想要在营销领域取得成功,善于抓住消费者的“损失规避”心理是非常重要的。
首先,传统“清仓甩卖”、“跳楼价”等打折方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“审美疲劳”,直接打折降价的方式虽然受人青睐,但是依然无法带来直接的消费流量,而采用“以旧换新”这一销售手段,不仅丰富了营销的特色,还能够真正吸引那些节俭意识较强的大众消费者;
第二是尽量把产品的一些增值费用加入到产品价格之中,有时候消费者并不喜欢任何一个细节都明码标价,他们更愿意看到商家所提供的诸如“免运费”之类的“红利”;
第三,大胆的提供无理由退货服务,相信消费者的理智和善意。